2002年天津市环境状况公报
[center][b]2002年天津市环境状况公报[/b][/center] [left]综述 一、环境状况 1、水环境 2、大气环境 3、声环境 4、固体废物污染防治 5、辐射环境 6、生态环境 二、 环境管理 1、 创建国家环境保护模范城市活动 2、 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 3、 环境监测 4、 环境法制建设 5、 环境监理 6、建设项目环境管理 7、 环境科研 8、 公众参与 9、环境信息化建设 10、环保产业 11、 国际合作与交流 [b]综 述[/b] 2002年全市环境保护工作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以改善环境质量为目标,坚持"与时俱进、力争上游、抢抓机遇、跨越发展",开展创建国家环境保 护模范城市活动,为天津经济社会的持续快速健康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 (一)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 2002年国内生产总值达到2022.6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12.5%;第一、第二、第三产业增加值分别比上年增长6.1%、14.3%、 11.2%,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分别为4.1%、48.4%、47.5%;全年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9338元,农民人均年纯收入5315元。各项社 会事业全面进步,人民生活质量继续提高,较好地完成了全年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主要任务。 (二)环境质量状况 2002年全市环境空气质量明显改善,饮用水源地水质继续保持良好状态,声环境质量继续好转。但影响城市环境的一些污染问题仍较突出,由于水资源缺乏,饮 用水源水质保护和河流水质保护任务依然艰巨;尘类物质污染、采暖期二氧化硫污染仍是影响环境空气质量的主要问题。 (三)环境建设与管理 2002年市政府作出开展创建"国家环境保护模范城市"活动的决定,确立了创建"国家环境保护模范城市"的奋斗目标。全市已形成各级领导高度重视,区县、 部门分工负责,广大群众积极参与,共同推进创模工作的良好态势。创建"国家环境保护模范城市"活动的全面开展,加快了全市实施"十五"环保计划的进程,进 一步提高了环境建设与城市管理水平。 (四)环境保护投入 2002年用于城市环境基础设施建设、工业污染源治理、新改扩建项目"三同时"环保设施建设、环境管理能力建设、废水与废气治理设施设备运行费用以及危险 废物集中处置、城市污水处理和城市垃圾处理运行费用等环境保护投入53.59亿元,比上年增长6.50%,占全市GDP的2.65 %。 [b]一、环境状况[/b] 1、水环境 概述 引滦水源水质较好,引黄济津水质得到有效保护,城市景观河道水质明显改善。由于生态和景观用水极度短缺,严重制约全市地表水环境质量改善。近岸海域水环境 保护仍面临巨大压力。 状况 于桥水库水质较好,富营养化趋势有所缓解,整体水质优于上年度。 引滦输水河道各项水质监测指标均值全部符合地表水Ⅲ类标准,城市集中饮用水源地水质达标率为100%。 海河干流上游段(三岔口至二道闸)为劣Ⅴ类水体,主要污染指标为化学需氧量和氟化物,超标率分别为76.6%和55.3%。 津河、卫津河、子牙河、复兴河、水上公园东湖、西湖水质等景观水体达到Ⅴ类水质标准。但北运河、月牙河出现生化需氧量和氨氮指标超标。 海河流域天津辖区45个国控断面中,9个断面水质达到相应功能区水质标准,15个入境断面、8个入海断面、11个境内断面为劣Ⅴ类水体,另2个断面无水。 近岸海域国控监测站位水质达标率为36%,主要污染指标为无机氮、无机磷和石油类。 废水和主要污染物排放量 全市污水排放总量为49709万吨,其中:工业废水排放量为21959万吨,生活污水排放量为27750万吨。全市污水处理设施共765套,正常运行率达 99%。全市污水集中处理率50%,污水回用率为0.55%。 全市工业废水中COD排放量为45488吨,生活污水中COD排放量为133245吨。全市工业废水中氨氮排放量为4442吨,生活污水中氨氮排放量为 12556吨。 措施与行动 《天津市引滦水源污染防治管理条例》、《引黄济津保水护水管理办法》等相继被市人大常委会、市政府批准施行;《渤海天津碧海行动计划》、《天津市碧水工程 实施方案》等相继被市政府批准实施;以水环境功能区分类目标管理为基础,以水环境质量辖区政府负责制为核心的水环境目标系统管理各项制度相继建立;水环境 质量月报、水污染状况季报、碧水工程季报相继发布。 引滦水源保护工程完成明渠5个标段、暗渠3个标段治理。城市景观河道保护工程完成9.9公里月牙河(一期)和5.8公里复兴河改造。 纪庄子污水处理厂扩建主体工程已经完工;咸阳路污水处理厂、武清、津南污水处理厂正在施工建设;北仓污水处理厂已经进行工程前期准备。 天津经济技术开发区3万吨/日双膜法再生水回用工程正式投产;纪庄子污水处理厂5万吨/日中水回用工程投入运营。 禁止销售和使用含磷洗涤用品取得明显成效。 2、大气环境 概述 2002年全市环境空气质量明显改善。可吸入颗粒物为影响环境空气质量的首要污染物。 状况 2002年环境空气质量监测采用自动监测方法。可吸入颗粒物年均值为0.138毫克/立方米,比上年下降17.4%,但仍超国家二级标准38%;二氧化硫 年均值为0.069毫克/立方米,比上年下降9.2%,但仍超国家二级标准15%;二氧化氮年均值为0.046毫克/立方米,比上年下降13.2%。空气 综合污染指数为3.11,比上年下降13.6%。降水PH值年均值为6.33,好于往年。酸性降水发生率为2.40%,为近年最低值。全年环境空气质量达 到和好于二级良好水平的天数为274天,比上年增加了100天。 主要污染物排放量 全市二氧化硫排放量23.51万吨,比上年减少12.14%(其中工业排放量为20.08万吨,比上年增加1.16%);烟尘排放量为9.60万吨, 比上年下降27.87%(其中工业排放量为7.78万吨,比上年减少7.93%);工业粉尘排放量为2.57万吨,比上年增加8.90%。 措施与行动 按照《天津市2002年蓝天工程实施方案》的要求,基本无燃煤区建设取得显著成效,市内六区完成了592台4吨/小时以下燃煤锅炉改燃任务,其他区县共有 2574台2吨/小时以下小型燃煤设备改用了清洁能源。开展了专项治理扬尘行动,全市2000余个灰堆、料堆、煤堆污染源均采取了苫盖、围挡等防尘措施。 对市内六区57条主干道和重点区域周边主要道路实施了水洗作业。从源头控制机动车污染,对冒黑烟机动车进行了专项治理。 3、声环境 概述 声环境质量继续改善,声环境质量在全国重点城市排名提升到中等水平。影响城市声环境的主要声源是社会生活噪声和交通噪声。 状况 中心市区区域环境噪声平均声级为55.0分贝(A),比上年下降0.2分贝(A),为近年来最好水平。环境噪声源按强度比例排序依次为:社会生活噪声占 54%,交通噪声占32%,工业噪声占12%,其它噪声2%。道路交通噪声平均声级为68.4分贝(A),比上年下降0.2分贝(A)。 措施与行动 开展了以防治社会生活噪声、交通噪声和建筑施工噪声污染为重点的"安静工程"。严格建筑施工申报和公示制度,组织了对建筑施工工地的夜查,依法查处产生严 重扰民噪声的2867个违法单位,有效控制了噪声扰民。通过拓宽道路、打通卡口等措施,有效控制了交通噪声。合理调整声环境功能区划,推动噪声达标区建 设,全市累计噪声达标区覆盖率达到76%。 4、固体废物污染防治 概述 天津市危险废物处理处置中心主体工程基本建成;静海子牙环保产业园区建设初具规模;碱渣山治理取得重大突破;贯庄垃圾处理场和双港垃圾焚烧发电厂基础设施 建设基本完成;在全市范围内继续禁止生产、销售、使用不可降解超薄塑料袋和一次性发泡塑料餐具。但历年堆存的17.5万吨铬渣亟待妥善处理。 状况 2002年全市工业固体废物产生量为643万吨,比上年增加11.82%,综合利用量为642万吨(含利用往年贮存量25.18万吨),综合利用率为 96%。其中危险废物产生量为9.01万吨,综合利用量为8.57万吨,综合利用率为95%。 市区生活垃圾产生量为147.56万吨,低于上年,清运率100%,平均日清运生活垃圾4043吨。全年无害化处理量为89.3万吨,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 率为60.50%。 措施与行动 提高了双口垃圾卫生填埋场的实际处理量;设计日处理能力1000吨的贯庄垃圾处理场和1200吨的双港垃圾焚烧发电厂的基础设施建设基本完成;治理塘沽碱 渣山,综合利用碱渣1200万立方米,建成山体高度31.9米的紫云公园,成为国内唯一的碱渣堆积大型环保公园;投资1.15亿元、设计年处理能力3万吨 的天津市危险废物处理处置中心建设进入设备安装阶段;静海子牙环保产业园区内27家进口废物集中拆解和深加工企业已启动自建部分;天津市固体废物及有毒化 学品管理中心正式运作,加强了对固体废物和有毒化学品的监督管理,完成了危险废物申报登记单位数据整理工作,并建成危险废物管理数据库,认证了7家危险废 物处理处置经营单位,实施了危险废物转移联单管理制度,完成了500份有毒化学品环境管理登记年度审验工作;经济管理、市容、工商、技术监督、卫生防疫、 公安、环保等部门密切配合,继续开展了可降解塑料袋和一次性餐具的认证和生产、销售环节的执法管理工作。 5、辐射环境 概述 辐射环境质量基本良好,电离辐射指标基本保持在天津市环境本底范围内,电磁辐射指标均符合电磁辐射防护标准。 状况 ·电离辐射 本年对空气气溶胶的总α、总β和环境γ辐射空气吸收剂量率的监测表明,监测结果基本在天津市辐射环境本底范围内。 对有关使用放射性装置的单位进行监测,γ吸收剂量率、X吸收剂量率、125I表面沾污、空气和水中125I浓度等指标的监测结果与往年持平,均保持在正常 水平。 对天津市建筑装饰材料的放射性水平进行了调查监测,室内氡浓度低于国家限值。 ·电磁辐射 对移动通信基站、居民小区变电站、集群通信系统等辐射源进行监测,均符合电磁辐射防护标准。 措施 为预防和减少放射事故,开展了放射源安全管理专项整治工作。为解决今后放射性废物贮存问题,天津市放射性废物库二期工程已开工建设。 6、生态环境 概述 天津市地处海河下游、华北平原东北部,北依燕山,东临渤海,多为冲积、海积型滨海平原。古海岸变迁留下一系列滨海古泻湖,形成了黄港、七里海、北大港等浩 淼水面。河成决口洼地造就了大黄堡、黄庄、团泊等大片洼淀湿地。2002年湿地调查显示,全市湿地总面积1718平方公里,占全市国土面积的 14.43%。其中,天然湿地1337平方公里,天然湿地主要有河流、近海和海岸湿地、沼泽与沼泽化湿地、湖泊四大类型,分别占天然湿地的45.96%、 45.52%、7.92%、0.6%;人工湿地381平方公里,人工湿地主要有水田、坑塘、水库、沟渠、盐田五种类型,分别占人工湿地的40.61%、 36.70%、12.50%、6.89%、3.31%。 天津植物区系组成以华北区系成分为主,兼有东北区系、亚热带区系和少量的中亚区系、西伯利亚区系成分,有维管束植物1049种,占全国的3.87%,隶属 于149科,597属。天津的地带性植被类型是暖温带落叶阔叶林。在湖泊、河底、沙地、洼淀、滨海地区等处有水生、沼泽湿生、湿生和盐生植被。 天津属于古北界华北动物区。陆生哺乳类、大型哺乳类动物较少。鸟类有235种,分属于17个目,48个科。其中白鹳、灰鹤为国家一级保护鸟类;二级保护鸟 类有大天鹅、疣鼻天鹅、鸳鸯、斑嘴鹈鹕、金雕、白尾海雕和大鸨等。 措施和行动 2002年,全市建成区新建各类绿地678.42万平方米。建成面积为643公顷的宝坻固沙林自然保护区,从1984年至今,全市已建成不同级别、不同类 型的9个自然保护区,自然保护区面积占国土面积的比例达到13.93%,在国内居领先水平。 宝坻生态示范区建设试点通过预验收。大港区和宁河县正在组织编制生态示范区建设规划。 西青区杨柳青镇被国家环保总局命名为"国家环境优美乡镇",汉沽区大田镇被市政府命名为"环境优美乡镇"。 2002年共创建市级生态村镇7个,局级生态村镇17个。全市已累计建成生态村64个,其中,市级生态村20个,局级生态村44个。 8、气候变化与自然灾害 全市各区县年平均气温在12.1-13.9℃之间,比常年偏高0.7-1.4℃,年极端最低气温-19.6℃,极端最高气温39.5℃。全市各区县年降水 量在425.5-576.6毫米之间,各区县日照时数在1961.7-2776 .4小时之间。 大部分地区一月份极端最低气温为91年以来最低值;3月21日出现严重的沙尘天气,水平能见度在2公里以下,部分地区在1公里以下;五月份出现罕见的高温 和干热风。1997年以来连续五年严重干旱,储备水源严重短缺,全市因旱受灾作物面积180万亩、成灾140万亩。六月份和八月份武清、北辰、蓟县、塘沽 遭冰雹袭击,损失较大。大部分农业病虫害比上年程度较轻。 全市地面沉降有所发展,中心城区外环线内334平方公里平均地面下沉17毫米,较上年沉降值增大3-5毫米,外环线外206平方公里的年平均沉降值40毫 米。塘沽区年平均沉降值25毫米,较上年略有减缓;汉沽区年平均沉降值61毫米,较上年增大22毫米;大港区年平均沉降值27毫米,较上年减缓8毫米。 二、环境管理 1、创建国家环境保护模范城市活动 市委、市政府把环境保护作为提高城市综合竞争力、树立城市良好形象、改善群众生活环境的重要内容。2002年1月1日市政府发布了《关于开展创建国家环境 保护模范城市活动的通知》,全市成立了由各区县政府和有关委办局组成的"创建国家环境保护模范城市工作领导小组"和领导小组办公室,并组织编制了《天津市 创建国家环境保护模范城市工作实施方案》。3月29日召开"全市创建国家环境保护模范城市动员大会",19个区县政府、23个委办局主要负责人向市长递交 了创模工作目标责任书。动员大会后,全市上下层层抓落实,创模各项工作全面展开。各街道办事处、居委会积极组织广大群众投入创建环境保护模范社区和创建绿 色家庭活动,许多居民群众自己动手,进行小区绿化、裸露地面硬化铺装、楼道净化美化工作。2002年度市政府又批准命名了南开区体育中心街、和平区南营门 街等19个"环境保护模范社区"。 2、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 国家下达的《2002年环境(生态)保护和资源综合利用计划》规定2002年天津市二氧化硫、烟尘、工业粉尘、废水中化学需氧量的计划排放量分别为 31.67万吨、16.82万吨、3.71万吨、18.25万吨。经各区县政府和各有关工业局(总公司)的共同努力,全市污染物排放总量进一步削减,全面 完成了国家下达的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计划。 3、环境监测 2002年,天津市辐射环境管理所通过了国家辐射环境监测计量认证。天津市环境空气质量自动监测系统新增的6个监测子站正式投入运行,基本形成了覆盖中心 城区和滨海区的空气质量自动监测网络系统。 为配合全市工业重心东移,市环境监测中心发布了滨海新区空气质量日报和预报。 进一步拓展环境监测领域,首次开展了宏观生态环境现状调查、城市生活垃圾渗透滤液监测、室内环境质量监测和各类养殖基地环境监测等工作。 4、环境法制建设 2002年4月18日、7月18日市人大常委会审议通过《天津市引滦水源污染防治管理条例》和《天津市大气污染防治条例》,并分别于2002年7月1日和 9月1日起实施。 5、环境监理 全年共检查排污单位1.5万余户次,在"严肃查处环境违法行为遏止污染反弹行动"中,共处理环境违法案件958件,取缔关闭了88家污染严重的单位。 全市共有8454家排污单位进行了申报登记,加强了申报登记动态管理。 规范整治了317个排污口,在部分重点源安装了污染物在线监测装置。 6、建设项目环境管理 2002年全市共办理审批建设项目环境保护申报登记6645项,编制环境影响报告书86册,编制环境影响报告表833件,登记备案项目5726项,环境影 响评价制度执行率100%。通过"以新带老"、推行清洁生产、区域总量控制、环保一票否决、审批公示制度等措施,有效控制了新污染。 全市建设项目竣工环境保护验收项目4464项,落实环保投资1.6亿元,占项目总投资额的2%,"三同时"合格率100%,实际新增废水处理能力24万吨 /日,新增废气处理能力25万标米3/时。 7、环境科研 天津市恶臭环境实验室通过国家环保总局验收,成为第一批国家环境重点实验室之一,确立了天津市恶臭研究在国内的领先地位。 市级重点科技攻关项目"工业有毒、有害固体废弃物焚烧技术与设备研制"等科研成果,已成功应用于天津市危险废物处理处置中心建设。 为进一步推行ISO14000环境管理系列标准,天津市环保局承办了"全国环保局机关建立ISO14001环境管理体系培训班"。全市80余家单位已经或 正在建立环境管理体系。30个产品获得环境标志产品认证。 2002年全市共投入1002.8万元科研经费,安排了"南水北调(天津市)水污染防治技术研究"等55项环保科技项目。共有24项环保科研成果获奖,其 中天津市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二等奖6项、三等奖17项。 8、公众参与 2002年全市环保系统共受理群众来信6422封,接待群众来访1788批3587人次,处理率为100%,办结率达到98.8%。其中:反映噪声污染和 大气污染的分别占44%和36%。 全市12369环保举报热线实行24小时值班,全年共接受投诉电话14401个,办理率为100%,办结率达到90%。 共办理市、区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提出的建议、提案135件,办结率100%,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对办理结果的满意率为100%。 开展环境宣传,组织、策划了 "市民环保金点子行动"、"共创美好家园"、"随手做环保,天津更美好"、"环保进社区"等系列活动。各大专院校的学生、群众团体和社区居民等环保志愿者 积极参加了"六、五"世界环境日、"4、22"地球日等各种环保公益宣传活动。全市20000余人参观了《环境警示教育图片巡回展》。利用《人民日报》阅 报栏等阵地,在市内六区设立了200个宣传点和宣传栏。在部分公交车和出租车上喷印、张贴了环保宣传广告。 2002年,命名了天津市少年儿童图书馆、天津市蓟县中上元古界国家自然保护区为环境教育基地,南开中学等57所中小学被命名为第二批市级"绿色学校", 第三中学等6所学校受到国家表彰。 9、环境信息化建设 2002年"天津环保"网站实施了全新改版,建立以政务公开、环保产业、环境综合信息为主要内容的天津市环保局综合网站。开发了以建设项目环境管理、机动 车排气监测单位资质认证等审批、审核项目为代表的电子政务系统。围绕环境管理决策支持系统,开发了部分环境管理信息系统和地理信息系统。目前天津市环保局 网站首页的浏览量已达7万余人次。 10、环保产业 全市环保产业正处在高速增长阶段,已经发展到为环境污染治理、生态保护与恢复、有效利用资源、满足人民环境需求、促进可持续发展提供产品和服务支持的产 业,包括了环境保护产品生产、洁净产品生产、环境保护服务、资源综合利用、自然生态保护、环境贸易六个领域。现有从事环保产业的企事业单位365家,从业 人员2.78万人,工业总产值51.3亿余元。 11、国际合作与交流 国际环境合作向深层次、多渠道、全方位推进。2002年度共派出24个团组,50多人次分赴美国、德国、瑞典、香港等国家和地区,针对蓝天工程、水质监 测、清洁生产、污染物零排放、烟气脱硫、人事管理等主题进行管理考察和技术培训。接待外国来访团组32个、70多人次。 "中德二期合作"、"中荷污泥处理处置"、"中美固体废物管理"、" 中日大气污染防治研修"等项目成功实施,取得了明显成果。开辟了与全球环境基金(GEF)、美国贸发署等方面的合作。努力加强国际和区域性环境合作工作, 承办和协办了 "城市合作与发展论坛"、"天津四日市环境保护培训班"等一系列多边国际会议和展览活动。 [/lef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