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况用电监测系统丰富天津生态环境执法手段
天津市生态环境保护综合行政执法总队(以下称执法总队)执法人员近日利用排污治污设施工况用电监测系统查处一起未按规定使用污染防治设施的环境违法案件。
“这家企业近几日用电量一直为零,极有可能未开启污染防治设施。”固体支队副支队长张海龙日前像往常一样登录排污治污设施工况用电监测系统检查时,他收到一条报警信息,提示武清区某企业用电数据异常。
当时系统界面显示,该单位生产设施用电量正常,但是配套的污染防治设施用电量是零。“该单位极有可能在正常生产的情况下未开启污染防治设施。”张海龙作出初步判断后,立刻叫来同事李硕一同分析。
针对该企业用电数据异常情况,李硕通过将数据分析时段拉长、数据变化前后对比,对配电柜布局进行分析等方式,很快找到了可能存在问题的点位。
锁定目标后,张海龙立即带队对该企业进行突击排查,发现其车间EPS保温材料生产线正在生产中,而配套的废气处理设施UV等离子光解净化器灯管开关全部未开启。执法人员迅速固定证据并对该违法行为进行立案。违法行为被抓了现行,企业对此供认不讳。
“工况用电监测系统主要是由在排污企业生产设施和污染治理设施关键点位安装的用电量监控设备组成的,能实时采集用电数据并上传至云平台。”李硕一边向记者展示系统界面一边介绍,该系统能够区分生产设施、污染防治设施正常生产工况、限产工况及停产工况,能够正确识别污染防治设施是否闲置、是否落实停限产措施,并针对异常情况设定报警值,一旦触发报警值,可以通过手机 APP、短信等方式向环境管理人员发送报警信息。
“工况用电监控系统就是我们的‘天眼’,通过PC端和移动端,执法人员可实时查看企业用电监管数据,从而实现对目标单位环保设备24小时不间断远程监控,真实掌握企业生产状况,判定企业停产、限产的措施落实和企业错峰生产要求执行情况。”张海龙说,有了该系统后,哪家企业污染防治设施没开,执法人员可以看得一清二楚。
工况用电监控系统是一种基于大数据分析模式的非现场执法手段,已多次帮助天津生态环境执法人员精准打击违法行为。
“以前我们执法,都是大范围摸排,能不能发现违法行为靠的是运气和执法人员的经验体力,即使发现企业治污设施没运行,还要为固定证据跟企业斗智斗勇,搞得我们也疲于奔命,企业也烦。”执法人员刘宇光说起该工况用电监测系统,兴致十足,他直言该系统犹如一台雷达,日夜扫描,执法人员事先在电脑前刷一刷平台数据,发现异常直奔点位,发现问题的概率大幅提升,可以说是“精准点穴”。
据了解,近年来,天津执法总队突出精准治污、科学治污、依法治污,不断创新探索生态环境执法与电力企业新型合作模式,积极利用污染源在线监控、用电监控等科技化手段开展非接触式监管,高效利用物联网数据、无人机数据等多源数据,并同步通过突击检查、交叉检查、联动执法、专项行动等四个常态化执法,依法严厉打击生态环境违法行为。
“利用科技手段开展非现场执法,能使问题及时发现、指令准确派发、任务及时处理、执法效率大幅提升,这将逐渐成为日常执法检查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执法总队有关负责人介绍说,下一步,执法总队将研究制定非现场执法工作机制,加强视频监控和环保设施用水、用电监控等物联网监管手段的使用,并将无人机、无人船、走航车、卫星遥感等科技手段用于非现场监管,切实利用好问题线索查办典型案件,切实提高环境执法的科技含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