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E版本小于9,为了不影响您的浏览效果,请升级IE版本! x
首页  >  政务动态  >  环保要闻

天津十二条入海河流消劣成果持续巩固

来源:中国环境报 发布时间:2022-01-26

记者日前从天津市生态环境局获悉,2021年,天津市12条入海河流消劣成果得到持续巩固。“12条入海河流水质从以往的全部劣于Ⅴ类、到2020年的全部达到Ⅴ类,再到2021年,总体达到Ⅳ类,这些数字的变化说明天津的水质在持续改善、水环境质量正在发生质的转变。”天津市生态环境局水生态环境处处长赵文喜说。


创新管理举措,压实各方责任


“水环境治理涉及政府、企业、行业部门等各方面,如何落实好各方的责任,又调动大家的积极性,是我们水环境管理的主要方向。”赵文喜说,近年来,天津市积极创新水环境管理举措,采取了一系列行之有效的措施,促进了水环境质量的持续向好。


一是强化目标管理,压实治污责任。全市坚持区域、流域紧密结合的原则,设河流湖库监控断面,并分解到各区、压实属地责任,按年度确定水质目标,引领水质逐年改善。实施《天津市各区地表水环境质量月排名办法》,每月发布天津市地表水环境质量状况和各区月排名,让各区政府对本辖区的水环境质量以及在全市的位置“看得见”“曝了光”,确保全市水环境质量达到目标要求。


二是强化奖优惩劣,实施排名补偿。为切实改变各区水环境质量改善上有快、有慢,水污染防治行动上有主动、有被动的局面,创新建立并实施了《天津市水环境区域补偿办法》,率先形成了系统考量水质状况、同比变化和出入境水质变化情况的奖惩机制。并明确了奖惩原则和标准,奖励名列前茅的区,惩罚排名靠后的区,让各区政府对本辖区的水环境质量“有感觉”,充分调动了各区深化水污染防治工作的积极性,促进全市水环境质量的整体提升。


三是强化科技支撑,完善自动监控。天津市积极构建水环境自动监测网络,率先开展水质自动站建设,共建设了98座自动站,覆盖了64条一二级河道、5个湖库及4个饮用水水源地,基本形成了我国北方地区最为密集的水质自动监测网络。水质自动监测网络的不断构建和完善,对水污染防治、对环境质量改善发挥了重要作用,实现了24小时不间断实时监控饮用水水源,可保障居民喝上放心水;可及时掌握水污染情况,为有针对性实施水污染防治提供决策支撑;可早预警预报重大水污染事故,减少或避免水污染对居民生活和工农业生产造成损失。

2022年强化控源、治污、扩容、严管


赵文喜说,2022年,天津市将坚持以水生态环境质量改善为核心,污染减排和生态扩容两手发力,统筹水资源、水生态、水环境,强化控源、治污、扩容、严管四项措施,深入打好碧水保卫战。到2025年,除进一步改善水质外,还要逐步恢复水生态,实现12条入海河流水质巩固提升,近岸海域水质优良比例达到72%,着力恢复河流“有水、有草、有鱼”的自然生态功能,恢复潮白新河鲫鱼、州河鲤等土著鱼类,不断提升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


强化城乡污水治理,补齐基础设施短板。全市将继续实施城镇污水处理提质增效工程,加快推进城镇排水管网建设,因地制宜开展合流制改造,雨污混接串接点及时发现及时治理;提升污水处理能力,新扩建张贵庄、津沽等一批污水处理厂,新增处理能力95万吨/日,具备处理部分初期雨水能力。全面开展农村黑臭水体整治,持续开展农村黑臭水体动态排查,因河(塘、沟、渠)施策,分区分类实施黑臭水体治理工程,基本消除全市农村黑臭水体。


加强河湖综合整治,扩大水环境容量。落实《京津冀协同发展“六河五湖”综合治理与生态修复总体方案》,将开展永定河综合治理与生态修复工程。实施独流减河人工湿地、机场排水河、金钟河等一批河道生态修复项目,将城镇面源和农田退水净化后排放入河。提升生态用水保障能力,推进南部河流水系连通和双城中间绿色生态屏障区水系连通工程,建立三纵四横的河湖连通体系,合理利用雨洪水、充分利用再生水,扩大河湖生态用水来源。

推动产业绿色转型,严格环境准入。落实国家高耗水工艺、技术和装备淘汰目录要求,将严控造纸、印染等高耗水行业准入,坚决淘汰落后的高耗水工艺、装备,提高工业用水效率。对工业园区污水集中处理设施实施严格监管,全部安装污染源自动在线监测设备,实现污水稳定达标排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