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市生态环境保护“十四五”规划》深度解读之四 加强生态环境联建联防联治
近日,《天津市生态环境保护“十四五”规划》(以下简称《规划》)印发实施。天津生态环境微信公众号近期持续推出《规划》系列深度解读。
本期解读专家是全国人大代表、天津市生态环境科学研究院副院长温娟。
京津冀协同发展上升为国家战略8年来,京津冀三地从交通路网到生态环境,从产业转型到公共服务,协同发展、高质量发展的格局正在形成。请问,在推进三地生态环境协同加强联建联防联治方面,《规划》是如何谋篇布局的?
专家:
“十四五”期间,我市将进一步强化区域协作、流域协同,持续推进京津冀生态环境联建联防联治,推动京津冀生态环境质量持续改善,支撑保障京津冀协同发展重大国家战略实施。
一是推动区域协同发展绿色转型。服务协同发展,全力服务承接北京非首都功能疏解和雄安新区建设,服务天津市国家级开发区与雄安新区共建特色产业园区,推动构建区域绿色交通体系,加快调整大宗散货运输结构。完善协同机制,推动“飞地”管理体制改革,加强环境基础信息共享、区域联动执法监管,经常性开展跨区域、跨流域联动执法,加快建立京津冀危险废物转移“白名单”制度,推动静海子牙循环经济产业区打造京津冀地区再生资源交易平台,完善引滦入津上下游生态补偿机制。
二是强化生态环境联建联防联治。深化大气污染联防联控联治,持续开展秋冬季大气污染联合治理攻坚行动,完善区域重污染天气联合预警预报机制和应急联动长效机制。深化重点水域流域污染协同治理,落实京津冀河湖长制协调联动机制,建立健全跨界河湖生态保护联动机制和水环境污染联合处置机制,加强海河流域上下游和环渤海城市环保协作。打造京津冀生态环境共建共享示范区,加快建设双城中间绿色生态屏障区,重点保护北部盘山—于桥水库—环秀湖生态建设保护区,中部七里海—大黄堡—北三河生态湿地保护区,南部团泊洼—北大港生态湿地保护区,形成京津冀东部绿色生态屏障;以大运河文化带主轴为重点,强化大运河生态环境保护修复,加强独流减河沿岸湿地建设和保护,协同做好雄安新区白洋淀保护修复,打造“南运河—大清河—白洋淀—雄安新区”生态廊道。